中医传统疗法治疗偏瘫

0
回复
2365
查看
[复制链接]
来源: 2009-12-5 19:50:26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中医怎样认识偏瘫?  

  偏瘫,是指一侧肢体完全或不完全的瘫痪,多拌有口角歪斜、语言不利,或失语、感觉障碍等症状。常见于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后遗症。属于中医的中风后遗症,临床又称为“半身不遂”、“偏枯”、“喁僻”等。其原因多由脏腑气血不合,阴阳平衡失调,又因七情太过等诱发,导致风气内动,气血痰互结,阻于清窍,横窜经络而成。
传统中医偏瘫网提供运用中医、针灸、按摩、气功、导引等方法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等)的内容和新技术,并有医学动态、护理知识。
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我们把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 
    根据偏瘫的程度可以分为四类:
    1)均等性偏瘫:指身体一侧的中枢性面神经瘫痪、中枢性舌下神经瘫痪和中枢性上下肢瘫痪的程度相等。不管是完全性偏瘫或不完全性偏瘫,此三部分的瘫痪程度总是相等的。均等性偏瘫多见于内囊的损害,因为内囊是运动纤维的集中处,在内囊发生较小的病灶就可损伤通过内囊的所有运动纤维,出现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均等性偏瘫。此外,均等性偏瘫亦可见于皮质下白质较大的病灶损害时。
    2)不均等性偏瘫:指中枢性的面神经瘫痪、中枢性舌下神经瘫痪、中枢性的上肢瘫痪及中枢性下肢瘫痪的程度不相等。是皮质下白质病变的特点。根据病灶发生的部位不同而出现的不均等的偏瘫亦不同,一般分为两种情况:1以面神经、舌下神经和上肢为主的偏瘫:可见于前中央回下2/3的皮质下白质损害时,常见于脑血管病、肿瘤、脑脓肿、脑炎、脑脱髓鞘性疾病及脑外伤等;②以下肢为主的偏瘫:可见于前中央回上1/3的皮质下白质的病变。主要表现为下肢的瘫痪程度重,而上肢及面神经、舌下神经瘫痪轻
    3)完全性偏瘫:是指一侧中枢性面神经、舌下神经及上下肢的瘫痪,瘫痪的程度完全,肌力为零级。
    4)不完全性偏瘫:是指一侧轻度的中枢性面神经、舌下神经与上下肢瘫痪,按程度可分为1~4级。  

  二·中医如何治疗偏瘫
    偏瘫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类,其中康复手段是重要措施之一,但在临床实施中有一些问题往往被忽视。中风后康复治疗在什么时候实施,在临床上很重要,它关系到疾病的预后和病人生活质量。一般发病后往往重视的是药物治疗,而忽视了康复治疗,待病情平稳,一些不良情况形成了,再介入康复手段往往是事倍功半,所以石学敏院士很早就提出了针灸治疗在中风后立即参与治疗之说,并收到了很好的疗效。除针灸外,运动功能的康复训练也应在病情平稳后的48h即开始,包括良肢位的设计、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中医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的方法颇多,其主要方法:   
   (1)中药内服:以健脾补气,养血柔肝,通经活络为主要治疗原则。   
   (2)针灸疗法:现临床方法颇多,可达几十种针法,归纳起来以头针和体针运用最多。笔者个人多采用体针,且以阴经、阳经穴同取,以达阴阳平衡之意。   
   (3)按摩方法:按摩是中医康复重要手段,它通过手法的刺激可以实现功能的重组和再塑。  
   (4)中药熏洗:是中医外治方法,通过疏通经络,活血散瘀以达缓解痉挛、促进康复的作用。我科曾用中药外洗消除中风后的水肿症状,起到了很好疗效。以上是中医康复的几种方法,但必须强调的是,中医方法必须是建立在中医的辨证基础上,且不可千篇一律。最好是根据个人情况设计康复训练方案。  

资料一
针灸治疗偏瘫的最佳时机及其治疗要点---独创
针灸治疗偏瘫的最佳时机及其治疗要点
-------无论脑出血,脑血栓或外伤引起的一侧肢体失控都为偏瘫。对偏瘫的治疗只要抓住时机,运用针灸健侧加诱导患侧法基本可以治愈,而且复发率极底。然而有几项要点必须注意:1患者初发期可进行输液,但一定不能在患侧输液,可在健侧上,下肢交替进行2.最好采用液体增温输入法,这样可避免病情突然加重3.禁止患者用健肢牵拉推动患肢4.掌握必须在一周内进行针灸,针灸处方可做如下安排:
-----第一天.先刺血印堂,太阳,兑端,承浆,后让患者平卧健侧手放腹部,健侧腿曲膝立稳,取健侧手三里,足三里,曲池,阳陵,外关,合谷,三阴交,太冲八个穴位,语言不清加廉泉地仓,百会针刺得气后留针一小时,留针期间诱导病人进行肢体活动,并在患侧手足处找出敏感部位进行按压,激发患肢进行活动并进行语言诱导训练。以后每天在留针时进行如上活动。
------第二天刺血患侧手指脚趾井穴后再加以上健侧各穴。出针后继续段炼。以后每天如此。
-----第三天刺血健侧手指脚趾再针如上健侧各穴。第四天刺血大椎,印堂,兑端,后针如上各穴。
------第五天针上各穴后刺血膻中加罐。
-----第六天针上穴后加灸膻中,中脘,神阙。
-----第七天能站立后,先针上各穴后刺血委中。后休息三日再进行第二疗程。
------第二疗程可刺血印堂,太阳,兑端一次,继用健侧各穴并加灸上各穴,留针时进行肢体活动及肢体语言训练,出针后应进行日常生活机能训练,经上法治疗一般两三个疗程可达到自理程度,两个月可达到康复。
-----以上方法是本人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多方求师,并经过对百余例病人亲手治疗所得出的。
-----针灸方法不但可以治疗偏瘫,而且可以预防偏瘫。具体方法:春天清明节前后针灸一周(双侧平安八穴)秋天阴历九月寒露前后针灸一周(双侧平安八穴)每年两次可成功预防偏瘫,比液体疏通血管法更可靠。平安八穴为: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阳陵-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头晕者可加百回,灸绝骨。

资料二
谈偏瘫的中医治疗方法
偏瘫的辨证分型及治法处方大致如下:
    (1)风中经络:
    辨证要点: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逆,或口眼歪斜,肌肤不仁有发
热恶寒,舌质谈红,舌苔薄白,脉浮或弦细。
    治法:祛风通络。
    方药:小续命汤:肉挂6g,麻黄5g,防风10g,防已12g,人参
10g,黄芩10g,甘草10g,当归12g,川芎108,杏仁10g,炮附子10g,
生姜5片。
方中麻黄、防风、防已、杏仁、生姜等祛风通络以开其表。因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以人参、炮附子、肉桂以助阳气。川芎、
当归用以调气血,使正气复而邪气去。外邪不解则里气不和,每易
郁而生热.取黄芩之苦寒以祛标之热,作为反佐。
(2)腑气不通:
    辨证要点: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或口眼歪斜,有脘腹满闷,大
便秘结,小便黄赤,或见头晕烦躁,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或滑。
    治法:泻下通腑。
    方药:三化场:大黄5—10g,帜实10--15g,厚朴10g,羌活10—15g。

    方中大黄苦寒泄热、荡涤胃腑;枳实、厚朴苦温,行气除满。三
药合用共奏泻下通腑之效。羌活为祛六经未尽之邪而设,已无发
热恶寒等表证者可去之。此方为攻逐有形之邪而设,若药后微泻
则停此药,以免过下伤正。
    (3)气虚'阻:
    辨证要点: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口眼歪斜,痰多.面色萎黄.
四肢倦怠,或见头眩,舌质淡有齿痕、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滑或弦而
无力。
    治法:益气豁痰通络。
    方药:二陈汤加竹沥、胆南里,半夏5g,陈皮15g,茯苓10-15g,炙甘草5—10g,什沥10g,朋南星5—Iog。
    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可燥湿化痰,和中止呕,消痞散结。气机
不畅则痰凝,凝则气机更为之阻,用陈皮理气,气顺则痰降。痰由
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健脾利湿。甘草和中健脾,助茯苓化
湿消痰。南星燥湿化痰。竹沥清热消痰。诸药合用,使脾气健而痰
湿去,经络通而偏瘫愈。



   资料三
    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用医学术语来说,就是排除外伤性脑出血,其中高血压是最常见的诱因,绝大多数是高血压病伴发的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致,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
    如果有人突然剧烈头疼、头昏伴恶心、呕吐,手、脚活动不利或突然间不能说话,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血压升高,就可能发生了脑溢血。

    因此,高血压病人应在医师指导下,控制血压,并避免剧烈变动、饱餐、剧烈活动、用力排便、性交等可能诱发血压升高的因素。

    如果高血压哦患者出现剧烈的后侧头痛或项部痛、运动感觉障碍、眩晕或晕厥、鼻出血、视物模糊等可能是脑出血前兆,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偏瘫,通常称半身不遂,多因脑血栓形成或溢血所致,中老年人较易发生。在急性期过后的2—4周可根据病情把治疗的重点转移到功能的恢复。具体的操作方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偏瘫

    第一阶段:恢复早期
   
    病人处于恢复早期,偏瘫肢体完全不能活动。 偏瘫的肢体长期不锻炼,就会逐渐产生肌萎缩、肌无力,甚而造成足下垂、关节强直等畸形。锻炼方法包括按摩、推拿、被动运动,目的是防止肌肉萎缩。这些锻炼方法可由家属协助完成。

    a.按摩一般每次局部按摩5—10分钟,全身按摩不超过30分钟。

    b.推拿是用手指或手掌沿瘫痪肌肉向前推动。

    c.被动运动是由别人来活动病人瘫痪的肢体,包括每个大小关节,活动幅度尽量达到一个正常关节所能活动的范围。
  
    第二阶段:恢复中期

    瘫痪肢体开始有活动的动作但仍没有力量来完成主动运动,肢体锻炼除坚持第一阶段方法以外,还应坚持锻炼翻身、起坐,在旁人帮助下学会站立,双手扶住椅背或床架向前移动脚步,锻炼瘫痪侧下肢的肌力关节运动。

    通常瘫痪侧上肢的恢复比下肢慢而且困难,这与大脑神经支配的解剖部位有关。最初肩关节在旁人帮助下作上举、外展、外旋,肘关节和指关节作伸屈动作,逐渐锻炼到能主动运动。

    双手的功能锻炼除早期采用按摩和被动运动外,应经常做各手指的屈伸、开合等练习,如捏乒乓球、拨算盘、解纽扣、持匙等,以促使手指功能恢复。
  
   第三阶段:恢复后期

    这一阶段主要是练习走路和手指精细动作的训练。练习独立行走、跨门槛、上下楼梯,但一次不能过累,最好有人在旁保护可逐步增加活动量和距离,上肢的功能锻炼可进一步练习手的灵活性与协调性,如梳头、拍皮球、编织等。
  
   偏瘫的功能锻炼还可配合简便的医疗体操进行,也可配合医疗功能训练器械,如行走车、脚蹬器、拉力器等进行。在功能锻炼的阶段,还可配合针灸、神经肌肉治疗仪器进行。

    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能操之过急。


   资料四  中风肢体偏瘫诊治
    患中风后,大部分患者都遗留偏瘫,不仅由于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带来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 更大负担,如何能使瘫痪肢体恢复功能,是患者及家属最迫切的愿望。目前我们以综合疗法为主,取得 了满意的效果。它包括中医辩证论治、针刺疗法、推拿与按摩等几个方面。
    一、中医辩证治疗

    1、气虚血瘀型:偏枯不用,或肢体麻木,兼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面色无 华,气短无力,舌淡 紫或有瘀斑,苔白,脉细涩或虚弱。

    治法:益气活血,逐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当归、川芎、桃仁 、赤芍、地龙 、川牛膝、鸡血藤、木瓜、 丝瓜络 等。


    2、阴虚风阳上扰型:头晕目眩,耳鸣,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艰涩,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育阴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石决明 、刺蒺藜、炮龟板 、僵蚕、黄芩、栀子、怀牛膝 、 当归 、川芎 、赤芍、土元等

     资料五
      中风的防治:脑中风患者经过医院救治幸存后,常遗留一些运动、感觉和语言等障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他们不可能在医院长期接受康复治疗,出院后进行家庭康复是一种有效的好方法。在家庭康复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心理疏导。中风病人由于偏瘫或失语,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常表现为抑郁、悲哀、自卑等心理状态,性格也变得暴躁。家属应多给予些爱心和理解,满足其心理需求,尽力消除病人的悲观情绪。家人说话时尽量面带微笑,柔声细语,措辞谨慎。要给病人以足够的信心和力量。

     二、注意早期康复锻炼。许多脑中风患者发病以后,自认为瘫痪就应当卧床,一切生活都由别人照顾,更不愿多锻炼。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偏瘫程度不严重,但依赖性强,早期不注意康复,到了晚期造成肢体功能严重障碍。临床实验证明,人体卧床静息二周,肌力会降低40% ......
康复医学网(www.kfyx.cn)中国权威康复|养老|健身|养生|健康门户 微信公众号:cnkfyx,欢迎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