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康复新技术、新成果分享!中德13位重量级专家演讲全整理!

0
回复
2557
查看
[复制链接]
来源: 2020-10-28 11:25:23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蓝字 关注康复医学网 ID:cnkfyx 

商城 直播 课堂 培训 招聘 特价

运动|产后|儿童|神经|解剖等好课 http://cnkf.cn/kfk



德国神经康复已拥有超过百年的历史,并且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及不断创新的康复技术,获得了显著的成绩,对我国神经康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为促进中德神经康复医学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国神经康复医学科学技术的长远发展,由勃林格殷格翰旗下霁达康复、上海市康复医学会、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德国Dr.Becker Klinkgruppe康复医学中心联合举办的“2020年第三届中德神经康复论坛”于10月24日在上海浦东文华东方酒店顺利举办。

 

本次会议以“同心共霁,达愈未来”为主题,成功搭建了中德神经康复的学术与技术交流平台。中德两国神经内科领域、神经康复领域的权威专家及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先进的发展理念,交流前沿的康复技术,共享最新的康复成果,得到了线上下与会人士的一致好评。

 



领导致辞




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健康创新事业部负责人Juergen Beck在论坛致词中表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理念,勃林格殷格翰作为全球卒中治疗领域先驱,坚持为卒中的预防和治疗贡献力量,致力于将全程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创新手段应用于神经康复,惠及中国患者。同时,他也希望通过中德两国的交流合作,加快科学研究的进展。




会议详情





标准引领下的后疫情期康复防控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的常态化,社会生活的有序推进,国内已经进入了后疫情期,但国际形势并不乐观,部分地区仍在动态增长,因此仍需警钟长鸣。中国康复医学会老年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郑洁皎教授,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条件、感染特征及分类,强调常态防控的重要性,肯定了《上海市康复质控工作的指导性意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医疗防控指引》等标准化制度建设的意义,并在最后分享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康复治疗工作的开展流程以及老年群体的居家预防措施。



中风后的语言神经康复

 


人体语言区主要有语言表达(说)、语言听理解(听懂)、书写及阅读等中枢,当这些部位损伤后,往往引起不同程度的自发性谈话、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书写等基本障碍,也就是“失语症”的表现。霁达康复医疗负责人舒乐博教授在论坛上围绕卒中后失语症(PSA)作了详细报告,他介绍了旋律音调治疗(MIT)、限制性诱导失语症疗法(CIAT)、强化语言行动疗法(ILAT)等一系列循证治疗方案,并用实际案例展示了患者从完全性失语到几乎正常语言的治疗过程和失语症的鉴别诊断。最后他对语言神经康复的未来发展做了要点阐述,强调言语语言治疗在数字康复和在线康复中的广泛前景。

 


全程卒中管理:溶栓或取栓后的康复预后指标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迅速出现局灶性(有时是全脑的)临床症状或者体征,脑功能丧失,症状持续24小时以上,或者在除血管源性疾病外没有其他明显病因的情况下导致患者死亡,其中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而溶栓治疗是脑梗死早期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可分为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刚教授在会议上指出,采用机械手段开通血管比单纯动脉溶栓具有优势。李刚教授对脑卒中治疗相关常用预后评估因素、溶栓取栓治疗监测、脑卒中患者预后的临床评估量表等重点分别展开了专题论述,最后对脑卒中溶栓取栓治疗的康复预测评估做了总结,提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和动脉介入能提高血管再通率,联合使用临床及康复评估量表更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等观点。

 


全程卒中管理:溶栓或取栓后的患者康复案例



在脑卒中的全程管理领域,德国是国际上最早的践行者之一。在霁达康复《2018-2019年度康复临床成果及质量报告》中提示,发病0-6个月内入院的患者,经过德国康复霁达模式治疗后,早期巴塞尔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平均改善率高达78.6%。由霁达康复支持的SIMC康复医学科的廖华医生在论坛上展示了霁达康复过往两年的临床成效数据,并与德国Dr Becker Klinikgruppe康复医学中心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发现效果基本一致。此外廖华医生还从从典型病例评估到治疗,分享了德国康复霁达模式的三个分层评估(系统评估、功能评估和个体评估)和以循证为依据的标准治疗是如何让患者获得预期的疗效,尤其康复分层评估解读能让大家近距离了解霁达模式的特色。

 


帕金森病疼痛诊断与处理



疼痛在帕金森病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普遍提及的有5类:肌肉骨骼性疼痛、肌张力相关性疼痛、神经根性疼痛、中枢性疼痛和静坐不能性疼痛。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包关水博士围绕帕金森病做了详细阐述,他在报告中指出,帕金森病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行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并伴有神经精神症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感觉障碍、睡眠障碍以及其他症状等,疼痛可发生在病程的任何时候。他强调,对于肌肉骨骼性疼痛,抗帕金森药物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在治疗肌张力障碍时,临床医生一定要注意左旋多巴的正确使用,并且根据肌张力障碍疼痛发生的时间而选择增量或减量;针对与运动症状并行或与药物治疗效应相关的疼痛,可改变多巴胺能药物的给药方式、调整剂量,或者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与运动症状及药物治疗无关的疼痛,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亦可采用中医治疗。最后他总结帕金森病疼痛的处理主要有药物治疗、创伤性治疗以及康复治疗,其中康复治疗包括针灸、重复经颅磁刺激、运动等,并提示治疗者要重视帕金森疼痛的鉴别与诊断。

 


圆桌讨论:神经康复的未来发展


圆桌讨论环节中,在廖华医生的主持下,郑洁皎教授、舒乐博教授和包关水博士共话神经康复的未来发展,主要围绕神经康复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德国康复的现状及发展、神经领域新技术新理念对康复发展的作用等话题,内容涉及康复体系建设、专业人才培养、ICF框架的应用以及现阶段就医制度等。

 


于临床思维和决策过程的Bobath治疗师自我训练计划



德国Burgerland GmbH康复医学中心治疗总监 Gabriele Eckhardt女士在会议上针对Bobath治疗师自我训练计划这一方向进行了话题分享,她指出Bobath技术是神经康复领域运用最广泛的方法,而且能够让大家更好的认识运动体系,德国目前仍在非常积极的使用该技术。Bobath技术的特别之处在于不同的康复阶段都可以使用,主张按照正常个体发育顺序,利用感觉反馈输入(如自发性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调节运动功能,诱发正常的运动反射输出,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输出重组而改善运动功能。她以临床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例,提出了基于临床思维和决策过程的Bobath治疗理念与思路,Bobath治疗师要评估患者活动的质量和效能,设立能够达成的有意义的目标,这种介入取决于治疗师的临床推理,更要考虑到患者的个人情况,这将在整个体系中为治疗提供更好的标准原则。

 


神经康复OT干预策略—“生活能力重整”的临床实践运用



脑卒中后通常会出现语言障碍、肢体麻痹、思考记忆障碍、协调平衡障碍、头疼、视觉障碍等情况,严重影响活动与社交。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康复治疗部副主任陆佳妮从脑卒中后功能障碍表现、生活能力重整的干预策略、个案分享及思考三个方面分享了神经康复中作业治疗的临床应用。她提到,帮助人们将健康习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促进健康和幸福,该过程使人们实现功能和健康相关目标,包括管理疼痛、压力、焦虑、体重、活动水平、社交、能量节省方式、工作及生活平衡等。生活能力重整需要了解作业活动如何影响个人躯体、心理、精神健康,分析工作、娱乐、休息的平衡,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个性化方案。陆佳妮主任以一位左侧偏瘫患者为例,从作业治疗的评估结果、存在的生活障碍问题、计划达成的康复目标以及具体的治疗手段等方向展开论述,展示了生活能力重整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新冠疫情后的神经康复发展



德国Dr.Becker Klinkgruppe康复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医学总监Robin Roukens博士在报告中提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欧洲形势严峻,有研究显示,53%的新冠患者会有疲劳的症状,并且他们的前庭功能、嗅觉等都会受到影响。而德国某些协会的数据显示,80%的患者都会有神经方面的症状,新冠状病毒影响的不仅仅是肺部,还会涉及神经、免疫、心血管等,因此康复需求庞大,尤其是神经康复,因此,“神经新冠”的概念应运而生。在这种形式下,除了按实际情况调整固有康复策略外,也可发展远程康复,既能弥补康复需求能力的不足,实现隔离治疗,也可进行国际间的合作与创新交流。

 


德国社区康复



德国Gesundheitspraxis Kneepkens康复医学中心物理治疗师Nicolas Beck在报告中分享了德国物理治疗的开展方式,并对比了德国康复中心和社区诊所的差异。德国的治疗师需要四年的教育经历,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就可以在各个地方从事相关工作,因此可能会有规模很小的康复诊所,在这里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治疗,无论是选择自费还是使用医保。在德国,有肩膀、背部、腰部等问题的患者一般会选择看医生,接下来医生会将患者转诊到骨科、神经科,当然也有可能推荐做理疗,这些都在医保覆盖范围内。Nicolas Beck所在的诊所里,15%的患者都是在康复中心治疗后转诊过来的,5%的患者是在术前接受治疗的,术前的治疗更有助于术后的康复,并且能预防疾病的复发。德国的康复治疗因患者而异,常见治疗形式包括团体治疗、按摩以及室外康复活动、肢体训练等,此外还有一些设备进行辅助治疗,为了保证患者的隐私,可选择独立的治疗室进行。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患者的家里进行康复治疗,这样会让患者更加放松。

 


脑动脉夹层诊疗进展



临床上对于脑动脉夹层病因尚不完全知晓,许多病例在没有明显触发因素的情况下自发发生,大部分脑动脉夹层找不到确切病因,研究认为脑动脉夹层发生可能与某些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有关,好发于ICA窦部以远2-3cm、VA颅内段,占卒中患者的2.5%,占青年卒中患者的8%-25%。脑动脉夹层致残性高,多数患者一旦确诊时病情较严重,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早期诊断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上海市曙光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刘德志博士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脑动脉夹层的治疗进展,他认为,药物治疗是首选,特定人群可进行介入治疗;合并大血管栓塞事件患者需要个体化策略;要以“轻介入”原则实施介入手术;影像学技术进步及新型评估手段可增加人群选择特异性。

 


团体治疗技术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团体治疗指一群特定人们与治疗师透过团体的方式达成治疗目标的一种治疗,有着适用范围广、感染力强、效率高等特点,并且除了能干预患者的行为,还能干预患者的动机。霁达康复支持的SIMC康复医学科的治疗师长桑贤明在会议上对比了个体治疗与团体治疗的差异,介绍了团体治疗的分类,并列举了团体治疗的角色性、归属性、互动性及共同目标四大特征。她在报告中分享了创伤性脑损伤、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和使用、言语康复方面的循证实践,展示了团体治疗的目标、机制、常用评估工具、任务、执行的场景对应原则。她提到,霁达康复引入德国Dr.Becker康复医学中心的神经康复团体治疗,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团体治疗项目已有33大项,涉及活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多方面的功能训练,列举了PT、OT、ST三个角度的神经康复团体治疗案例,展现了团体治疗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意义。

 


步态分析与治疗



步行功能障碍在神经功能受损的个体中很常见,不仅与损伤相关,而且也是废用和缺乏运动的继发性心血管和肌肉骨骼结果。肌无力和瘫痪,运动控制不良和软组织挛缩是中风后行走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偏瘫步态是由残余功能所决定的偏差和补偿运动的混合,因此必须对每位患者进行检查,确定并记录其独特的步态模式。德国Dr.Becker Klinkgruppe康复医学中心治疗师长Katja Jochum以脑卒中患者的步态分析与治疗为话题展开学术分享。她提到国际指南建议脑卒中患者应尽早进行步态训练,卒后前三个月即可开始,在各项评估符合标准的情况下,每周两到三次的练习。除此之外也可进行下肢机器训练,机器可以让患者走更多的步伐,治疗师也可关注其他的治疗项目。

 


康复治疗中的人文关怀



中风后遗症包括偏瘫、失语、吞咽功能障碍、认知障碍,70%以上的患者在卒中发病时无法独立生活,因此康复治疗中更需要人文关怀。霁达康复支持的SIMC康复医学科的护士长李艾莲在报告中分析了康复科患者的特点,分享了专案管理模式,即承担医疗团队的沟通桥梁、协调核心会议的作用;关注患者心理健康,及时反馈;鼓励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协助处理患者在院期间生活和治疗需求。康复治疗应具备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专业特色的康复指导,以及丰富多彩的康娱活动,李艾莲护士长特别提到了团体心理疏导可以增加患者的同伴感和归属感,帮助宣泄患者的压抑情绪,与团体中病情有所改善的病友接触,从而提升康复自信心,同时解决多位患者的共同问题,提高了治疗时效性。

 



本次论坛从康复医学理论、康复治疗技术、康复临床实践等多方面全方位展示了中德神经康复的发展成果,深入探讨了德国神经康复模式的中国化发展,对推动中国康复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精彩内容请关注回放,我们会在近期上架,敬请期待!

回放链接:http://cnkf.cn/20zdsjkf


更多脑卒中康复知识

请进入视频合集观看

 http://cnkf.cn/jdsphj



点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回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康复医学网(www.kfyx.cn)中国权威康复|养老|健身|养生|健康门户 微信公众号:cnkfyx,欢迎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