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卒中康复4大主题13份学术报告分享!干货全整理+视频回放

admin 2022-9-1 15:04 16572人围观 康复资讯

【2018全新课,赠17年课,分享可得免费题库+纸质内部讲义】2018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初级士/初级师/中级师)专业资格考试网校培训 团购/邀请返现!































2022年8月20日,由上海市康复医学会与勃林格殷格翰旗下霁达康复、德国Dr. Becker klinikgruppe康复医学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五届中德神经康复论坛成功举办。本届论坛首次开展上海、北京、成都三地联动并进行线上直播,聚焦“卒中全病程解决方案”“神经康复前沿技术和远程数字康复”“中德康复理念探讨”“言语语言治疗”等主题,促进了中德神经康复医学的交流与合作。


开幕致辞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单春雷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何成奇教授、勃林格殷格翰健康创新事业部费子芙女士为大会致辞并指出,本届论坛将对中德先进康复发展理念、前沿的康复技术进行互动与切磋,提供人才交流互动平台,推动中国神经康复事业的发展。勃林格殷格翰推出的创新卒中整体解决方案,覆盖预防、检测、急救、诊断、治疗、康复和疾病教育七大模块,将促进德国康复模式在中国持续进行本土化的创新发展。


健康中国2030
大咖共话中国康复之路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在单春雷教授主持的健康中国2030-大咖共话中国康复之路主题环节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董强教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张通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郑洁皎教授指出,神经康复的发展不仅需要多学科合作,还应积极开展康复标准化建设,继续完善与落实脑血管病三级康复网络,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模式。


学术分享


合篇
卒中全病程解决方案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




脑卒中是全世界面临的问题,早期再灌注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性泉教授以《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为题,谈到脑卒中再灌注治疗的3种手段,即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联合治疗,随后又针对急性期新型静脉溶栓药物的尝试、延长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时间窗、直接取栓vs桥接治疗、大梗死核心取栓的探索、后循环动脉取栓的证据、人工智能在再灌注治疗上的应用6个内容方向进行了详细阐述。赵教授特别提到,急性缺血性卒中取栓时间窗由曾经6小时之内扩大到24小时以上,为临床医生争取到了抢救时间和治疗思路,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大意义。


老龄化社会康复医学应对策略



康复是指综合地应用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地恢复和发展病、伤残者的身体、心理、社会、职业、娱乐、教育和周围环境相适应方面的潜能,是一种手段的总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公维军教授在报告中分享了康复的三个基本特征及三个基本要素,以及康复治疗的基本途径,又对国家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进行了详细解读。


他认为老龄化问题是一个不得不积极应对的社会问题,如何针对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是社会各界值得思考的重大问题。在康复医学应对老龄化社会策略上,他提出三点建议,即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康复医疗服务、养老机构建设充分考虑康复医疗介入、医康养护应遵循科学的标准。


标准引领社区康复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式,不再是简单的生产函数或投入产出问题,例如医院规模等。它在注重提高产出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出内涵和质量,是满足这些要求的根本途径。高质量发展是任何发展的一种新思想,是更有内涵和质量的GDP。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郑洁皎教授在报告中提出随着城市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病和老年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因病致残患者越来越多,尤其是神经系统和骨骼系统类疾病造成的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日益增长的康复医疗需求和康复医疗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标准质控的引领,将使社区康复高质量发展。


霁篇
神经康复前沿技术和远程数字康复


认知障碍共识及数字疗法



卒中在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的同时,对精神、情绪、认知等方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卒中后的功能恢复中,不仅要重视躯体功能的康复,还应重视非躯体功能的康复,尤其是认知功能障碍。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宋海庆教授在报告中展示了我国卒中后认知障碍相关指南与共识的发展变迁、认知障碍的基本概念、诊断三大关键要素、预防与治疗等重要内容。他认为数字疗法是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治疗手段,它的核心功能由软件驱动,服务对象着眼于患者,对患者特定疾病提供预防、管理、治疗等干预措施,但目前数字疗法改善认知障碍还需要更多临床应用研究的推动。


脑卒中的远程康复研究现状



成都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学院金荣疆教授在报告中提到,社会价值方面,远程康复可以实现康复师与患者的实时互动,提高出院患者康复依从性,免去就诊交通耗时,降低医疗费用,接受预约、评估、干预、监督、教育和辅导等专业康复服务,接受更持续的康复医疗服务。医院价值方面,服务于康复医学科室发展及学科建设需要,掌控患者数据信息,有助于专业人员对出院脑卒中患者神经康复机制的探索,上下级康复医院之间业务联动、优势互补,实现三级康复诊疗医联体模式。


随后他又分享了远程康复的服务模式、技术手段,以及远程康复在脑卒中之中的应用,并指出我国远程康复在脑卒中患者应用中的问题和挑战,即执行成本高、技术要求高、接受程度低、缺乏操作规范或应用指南。


脑卒中的远程康复-机遇与挑战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高强教授在报告的开始介绍了我国脑卒中与康复治疗的当前背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远程康复机器人、视频指导技术四种远程康复的主要应用技术,并对远程康复对患者及医务人员和医院优势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谈到高科技、新材料、政策支持、老龄化、多手段联合是远程康复的机遇,但同时远程康复也面临着执行成本高、技术要求高、规范程度低、接受程度低、研究数量少、实际开展应用少的挑战,并指出远程康复在未来会向人性化、个性化、智能化、互通互联化、形式多样化等方面发展。


达篇
中德康复理念探讨


德国康复理念



勃林格殷格翰健康创新事业部舒乐博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德国康复宏观、细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内涵。宏观层面是德国康复的核心支柱,涉及卫生系统、立法、医疗保险、质量管理、创新与科研、财政及公共舆论等方面,强调进行早期干预,避免患者出现更多的功能障碍,使其早日回归工作和生活;细观层面涉及私立医院,报告中数据显示约90%的卒中患者来自于此,收费、合规、能力、创新等方面成为私立医院的竞争标准,以此来驱动改善康复服务质量、优化经济效益及拓展商业场景;微观层面以患者为主体,遵循康复的原理,指导患者参与到治疗过程中,从而设定康复目标,并通过调查问卷去考核医疗保障制度。


随后舒乐博教授谈到,德国神经康复采用分阶段模型的形式,这个模型分为A、B、C、D、E、F阶段,每个阶段决定了不同的资源、基础设施、组织架构以及治疗费用,再根据早期巴塞尔指数(EBI),将病情严重程度不一的患者划分到不同阶段。


Neuropsychological work in German neurological rehabilitation



德国Dr.Becker klinikgruppe康复医学中心Theresa Trips-Hasebrink医生谈到,偏瘫、感觉障碍、行走困难等神经性疾病的常见症状,并不是神经疾病患者脑部出现损伤后的全部症状,还有很多不易察觉的症状,比如方向感差、无法集中注意力或者记忆及大脑思维方面出现问题,甚至出现情感上的变化,因此神经医生需要重视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并及时给予神经心理学方面的评估和治疗。


德国医生一般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等神经心理学评估的常用工具,或者直接与患者交流并进行细致的考试来了解患者的认知情况,用以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医生会以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多维度刺激患者的大脑,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疗法,在经过几次的医院治疗之后,有一部分患者并未完全恢复及适应生活,之后会有理疗师继续为他们进行治疗。


卒中康复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卒中康复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有效的康复训练能减轻患者功能上的残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加速脑卒中的康复进程,降低潜护理费用,节约社会资源。四川省人民医院余能伟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康复干预的组织化管理、基于ICF思想的康复管理、急性脑梗死康复流程三级网络体系,并倡导早期开始、综合全面治疗、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脑卒中康复治疗总原则。他以真实案例展示了脑卒中三级康复体系的临床价值,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并减少并发症。


新篇
言语语言治疗


失语症康复方案的优化设计



失语症评估流程包括筛查、患者及家属谈话、失语症成套测验、失语症专项检查、交流功能影响检查。完成评估后,进行ICF导向失语症康复整体构架,参考失语症患者表达的意愿设计治疗目标、设计治疗时机、设计治疗强度、设计治疗模式、设计治疗方法。


中日友好医院谢欲晓教授就失语症康复方案的优化设计进行了报告总结,详细介绍了失语症的概念、评估流程、康复干预语言治疗原则、临床案例等精彩内容,并总结了针对失语症有效康复干预的8个关键点,即无错化、重复化、系统化、多种化、激发策略、现实化、意义化、优化评估。


基于心理语言学的失语症临床推理和治疗策略



失语症是指因脑部器质性损伤而使原已习得的语言功能丧失或受损的一种语言障碍综合征,表现为听、说、读、写等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功能障碍。心理语言学是通过心理学来研究语言学的学科,从心理过程和语言结构的对应关系来研究人类语言机制的构造和功能。


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席艳玲教授以《基于心理语言学的失语症临床推理和治疗策略》为题,详细论述了认知神经心理学语言模型、字词模型的基本假设、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词汇听理解的心理语言评价、词汇词命名的心理语言评价等方向的精彩内容,并对听觉分析以及词汇阅读理解的机制及其障碍特点、听觉分析评估项目、语音输入缓冲器、评价和治疗策略等临床研究做出展示。


Repiratory and voice therapy during the weaning process



德国Dr.Becker klinikgruppe康复医学中心的治疗师Sophie Moeller女士在报告的开始介绍了其主要工作领域,服务的皆为需要接受灌注、使用呼吸机、插管、气管切开术后、需要监控的神经康复重症阶段的患者,随后分享了关于言语瓣膜在辅助呼吸/自主呼吸中的应用。


以视频案例的形式展现了言语瓣膜的操作使用:首先使患者处于适当体位,给予口腔后部和气管处吸痰,将言语瓣膜置于呼吸机上,对患者的脉搏、心率、血氧饱和度、及主观感受进行监测,之后进行吞咽言语康复训练。在拆除言语瓣膜后继续观察患者是否有排泄物并清理,持续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德国Dr.Becker klinikgruppe康复医学中心的治疗师Marc Arleth先生分享了呼吸治疗以及发音治疗的相关示例,将硅胶管置入装有半瓶水的水瓶中,让患者进行吹气,瓶中产生泡泡的同时会将震动沿着硅胶管传导至患者的鼻咽、口咽肌肉上,起到一定放松作用,以此来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加强吞咽能力,助力患者肺功能恢复。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加发声训练,同理声带将通过震动反馈得到锻炼。


言语语言治疗在霁达康复的实践



霁达康复支持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张弛医生分享了德国康复临床成果报告,呈现了2018-2021年度霁达康复收治的患者概况、疾病种类分析的详细数据,和霁达康复三个等级的临床评估体系,以及临床疾病管理指标。张弛医生提到德国根据早期巴塞尔指数将康复模式划分为四个阶段,在Barthel index基础上更全面的评估了患者的意识状态、气道、呼吸、吞咽、沟通、行为等功能状态,是评估早期神经康复可靠、有效的评估量表。


随后她从康复理念、创新治疗手段、全程病人管理和高科技应用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霁达康复引入并加以本土化创新的德国康复模式,展示了采用旋律语调疗法(MIT)和强制性诱导失语症治疗(CIAT)的言语语言治疗临床实践。


END
本届论坛上,中德两国的神经内科领域,神经康复领域的权威专家、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先进的发展理念,交流前沿的康复技术、共享最新的康复成果,对推动中国康复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回放


第五届中德神经康复论坛

阅读原文免费观看会议

原作者: 康复医学网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