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科学探索:小孩三岁前,记不记得事儿? (待审核)

liuyuedeyu 2014-12-19 19:42 1905人围观 育儿

【2018全新课,赠17年课,分享可得免费题库+纸质内部讲义】2018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初级士/初级师/中级师)专业资格考试网校培训 团购/邀请返现!
   

  早上,同事在群里哭诉:“你们有没有遇到娃不让上班的啊!跪在地上一路爬过来抱住腿嗷嗷地哭,特别惨。我都想以后上班把他带上地铁,他就这样爬一路,肯定能赚不少钱。”

  出主意的同事分成两个阵营:“武力派”说,小朋友唯一能听懂的语言就是暴力,反正三岁之前不记事儿。

  三岁之前不记事儿吗?“伤痕派”的我立马用亲身经历反驳——上幼儿园时我和爸爸有个约定,他骑车送我上幼儿园,路上要给我讲个故事,一天早上我把他惹怒了,路上他拒不开口,眼看幼儿园到了,我气爸爸没有契约精神,非要他讲故事我才肯进去。老师们心里恐怕在说“这样的小孩我们见多了”,满脸不屑,死命把我往里拽。我大吼“只要爸爸讲一句我就进”。可是愚蠢的大人们啊,没一个领会我的意思。那样不讲理的爸,我到三十岁都记得!

  三四岁时的事儿,成年大多不记得

  小孩到底几岁开始记事儿呢?要先明确,我们一般说“记事儿”,指的是长大之后对儿时留下记忆,并不是说小孩没有记忆力,实际上2个月大的婴儿能记事24小时,18个月大的时候就能记3个多月了。为了看看记事儿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科研人员让人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做出图来一看,人的孩提记忆能分成清晰的“两相”[1]。2-3岁前的记忆几乎为零,3-7岁记忆量快速增长,但和成年比仍然是零星的。从这条曲线也能看出有趣的一点:对六七岁时的记忆绝不是成人遗忘曲线的简单延长,就是说,幼儿园时留下的回忆少,并不仅仅因为年代久远。小时候忘事,和大人忘事的机制很可能并不相同。

  

  人类10岁前的自传体记忆分布情况。受试者3岁以前发生的事情很少被记住。

  上世纪90年代有个非常有趣的“火警”研究[2],更直观地印证了记忆曲线转折点确实存在。正所谓“猫三天狗三天”,相差一岁,天壤之别。1984年,某儿童学习中心的火警突然响起,老师紧急把小朋友从大楼里疏散出来,其中一个班小朋友三岁半,另一个班四岁半,他们坐在沙坑旁边,看警察和消防员叔叔里里外外忙活一通。叔叔们发现原来只是有人爆玉米花引响了警报。老师把前因后果给小朋友们解释了,便继续上课。两周后,研究人员把小朋友召集回来,问他们是不是记得两周前那件事,所有小朋友都记得,但三岁半的小朋友却复述得没头没尾,很少有人能讲出自己当时在大楼里上课,更几乎没人提到火警警报只是因为爆米花。而四岁半小朋友就能完整复述整件事了。

  7年后,科学家们再把当年的小朋友约回来,当年四岁半的小朋友如今仍然能清晰回忆起整个事件,其中三分之一复述得格外突出;而当年三岁半的小朋友几乎没人能达到同等回忆水平,甚至其中很多人把这件事忘得影儿都没了。

  

  记得不记得,影响因素多

  三岁前的记忆为什么被抹掉?处于“记事儿”转折点的三四岁又发生了什么?

  最早的弗洛伊德就不多说了,他什么都往“性”上扯,说小婴儿一岁前忙着探索“性”,后面就要压抑这些创伤记忆,有点惨……不过弗洛伊德确实对这个现象做出了杰出的命名贡献,婴儿失忆(infant amnesia)这个术语就从他而来。

  科学界有“未成熟大脑”理论。虽然大脑皮层和海马区在怀孕6、7个月的时候确实已经基本成型,但出生后还要继续发育不少。皮层会再形成很多突触和髓鞘,海马区也会加入无数新的神经元。可以想像,硬件没跟上,存储能力自然不足。

  也有科学家觉得软件也重要,越大的小朋友,理解能力更强,更能搞清楚状况。理解有助于记忆。比如在火警实验中,四岁半小朋友有更丰富的“社会阅历”,他们知道消防员是做什么的,可能回到教室后也更仔细地听老师解释了。

  更强的表达能力也有助于记忆。欧美家长比较喜欢在小朋友回家后对他们问东问西,让他们讲述白天发生了什么——这些国家的教育理念认为,和爸爸妈妈复述自己的日常经历,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四岁半小朋友表达能力肯定比三岁半的更好,回家一讲,记得更牢;而三岁半小朋友可能回家根本没法把这件事讲清楚,甚至都没有讲。科研人员还推测,因为亚洲的爸妈没有回家讲幼儿园见闻的传统,所以如果同样的实验在中国做,小朋友们能回忆起这件事的肯定会相对较少。事实上,欧美人对儿时最早的记忆,确实比中国人的要早大概半年。

  新神经来得快,旧回忆去得快

  类比“软件”和“硬件”的解释更关注记忆的形成。而最近,科学圈又有了新的假说——婴儿时期脑子长得太快,以至于把记忆快速“抹去”了[3]。大体而言,海马区负责情景记忆,后皮质负责语义记忆,而前皮质是短期记忆(又成为工作记忆)。我们说的“记事儿”,主要是海马区的贡献。海马区神经元的生长贯穿一生,科学家猜测,新神经元和旧的共存,甚至和旧神经元竞争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从而导致人的遗忘;海马区神经元的生长速度随着年龄增加而显著减慢,小时候神经元生长最快,所以儿时发生的事也忘得最多。

  为了验证这个假说,科研人员组织了不同年龄的小鼠,分成婴儿鼠和成年鼠两组,给它们的脚丫施行电击,然后在此后1-28天不等的时间内,将它们拿回“受刑”场所,看它们是不是还记得受过的刺激,具体方法是看它们是不是愣住(freezing behavior)。如果小鼠愣住,就表示它们害怕了,也就是记得之前的惨痛经历。结果发现,在实验期间,成年鼠不管多少天之后都记得之前受的电刺激,但婴儿鼠只有电击过后一天记得,两天之后开始忘记。科学家通过跑步等办法加快成年鼠海马区神经元的生长,发现能促进它们忘记;再抑制婴儿鼠神经元的生长,发现它们就能多长点儿记性了。

  当然,小鼠的发育可能和人还是有区别,但如果人和小鼠的“婴儿失忆”现象机制相同,是不是有办法留住人的婴儿记忆呢?单手抱娃用手机写到这里的我,低头看了看蛮不讲理的、眼角还凝固了一片泪嘎巴的米花,转念一想:不管是什么机制,好在让你忘了,长大你就不再记得这些在屎尿屁里撒泼打滚的龌龊日子。翻看爸爸给我记的成长日记,里面写了很多妈妈出差我哭得撕心裂肺,如今毫无印象。所以下月上班把她甩在家,她长大也不会记得……想到这点,心里安慰不少!

  

  本文作者桔子帮小帮主和女儿米花。有研究表明,神经发生水平的增加能够导致遗忘。当米花长大以后,或许也会对这一幕再无印象。图片来源:桔子帮小帮主

  话说回来,我为什么又记得同样年纪的“爸爸没有契约精神”事件呢?科学家发现,少得可怜的能被记住的事,确实是有选择的。科研人员曾让大学生回忆小时候的经历,包括家里弟弟妹妹出生、去医院、亲人去世、搬家,结果发现他们最早能记得2岁时家里添新丁或者去医院,但是对亲人去世和搬家这种事,就要略微大一点才记得[4]。也有研究表明3岁小娃就能记得去麦当劳这类“生命中的重大事件”[5]。所以,能留下记忆的事情得激动人心,越激动越记得牢——上课着火什么的,最激动了呢!

  来源:果壳网

  【更多精彩】请点击微信通讯录添加搜索"cnkfyx"或“康复医学网”,关注康复医学网微信公众号。


我有话说......